超簡易無臭堆肥的原理與實作001

2015100820:40



                (1)腐植素(不溶於酸和鹼)
腐植質        (2)腐植酸(不溶於酸但溶於鹼)
                (3)黃酸(可溶於酸和鹼)

接下來是透過實作照片來說明原理


超簡易無臭堆肥製作
 
2015年9月19日由 辜國治老師為【能量學公益團體】上了一堂無臭堆肥的原理與實作,讓我們對萬物之母「土壤」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於台中城市體驗農園的6坪承租地學習製作最乾淨、無汙染、微生物豐富的優質健康土壤。


圖001
照片後方有人的地方就是堆肥的示範地,大小約同於圖(前)鐵框所為的區域。



圖002
此處土壤較為堅硬,不利種植,所以先做土壤改良的示範,此圖是先整地,讓堆肥範圍的下方有較高的土壤,以利排出滲出液。

這是預防堆肥過程中(6~8個月),如果遇到颱風大雨的侵襲,若水份過多會使得堆肥間的氧氣空間被水分佔據而變成無氧發酵導致臭味產生(所以密閉式廚餘為無氧發酵容易臭)。而我們要做的是無臭堆肥(有氧發酵)所以要保持空氣的流暢。

圖003
把旁邊的土壤移至中間並且拍打使之紮實。


圖004
先將粗糠倒一部分在整平的土地上。



圖005
把廚餘等有機物質分批倒在粗糠上面混合均勻,如果入料數量不夠很可能讓此次堆肥失敗於是以1000公斤(1噸)的量為目標收集。

為了讓第一次的堆肥實作必須成功,前一日先在南投市場要了四大包(每包約18公斤)的柳丁榨汁後的皮,次日(10月1日)上午再前往台中東興市場收集了一車的果菜葉後,將車子停放至地下室以免車子日曬致使材料腐臭。

圖中先倒入的是令人作嘔的腐爛黃瓜,因為向市場攤販收集果菜葉時,其中有一箱黃瓜和番茄實在太有味道了,當時很掙扎要不要拿取,又擔心對方認為我們會挑東西而不悅,所以硬著頭皮帶走,從早上放到下午3:30,真的是太可怕了。

沒想到可怕的黃瓜和粗糠一混合,味道真的馬上消失,這才發現粗糠太厲害了,吸附異味如此強勁,另外發酵過程中,其臭味的產生是因為碳氮比搭配不佳所導致,一般而言廚餘:粗糠=5:1或4:1每次翻堆還要做完整的覆蓋以防異味產生。


圖006~008
陸續加入各種有機物質,並予以切碎增加氧氣的接觸面積。








圖009~010
以粗糠(稻殼)分層鋪置於有機質上。


100 公斤的稻穀中,約有稻殼 (粗糠)20 公斤,米糠 8 公斤及白米 72 公斤。


圖011
為什麼整個過程只使用粗糠(稻殼)呢?有何好處?

答案:
堆肥發酵過程中有通氣,保濕及保溫三個重要關鍵

使用粗糠(稻殼)堆肥的好處
1.能吸附臭味,易被大眾接受。且稻殼的碳氮比高達75.6%很難發酵,而一般廚餘因為含氮量較高(肉類更高),所以較易腐化發酵且容易發臭,因此利用含碳高的粗糠來調整適宜的堆肥碳氮比便不會發臭
2.材質疏鬆,通氣性佳,能有足夠氧氣發酵。(粗糠不能粉碎方保有疏鬆特性)
3.透水保濕,不用擔心過濕和黴變
4.未使用的粗糠因為很難發酵,遇水也不易腐化故易於存放
5.粗糠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與土壤成分相近可視為土壤代用品,然而過量使用未腐化的稻殼,較多稻殼的地方亦會發酵升溫而傷害植物根系,所以使用超簡易無臭堆肥法,雖耗時長達6~8個月的腐熟時間,卻是最安全的健康土壤




圖012
入料完畢在覆蓋粗糠之前,一定要記得提供水份來幫助發酵,東西沒有水份是無法發酵酸臭(所以古時候會用日曬陰乾來保存肉類),原則上要澆到水份從四周底下流出才停止供水


圖013
最後以粗糠完整覆蓋,如果有肉類或含氮較高的有機質,一定要覆蓋很完整才不會有異味產生,也較不會引來不必要的生物干擾,並可保持肥堆的整潔

圖014
最後為了防止粗糠隨風飄散,因此蓋上一遮蔽物,且能防止大雨,造成縫隙被水分佔據過多而變成無氧發酵,那就變臭囉


圖015
最後為這些努力的參與志工一起鼓鼓掌吧!